這本書是朋友在threads上面看到 推薦給我的
作者Lori Gottlieb 羅瑞 葛里布本身的經歷很有趣, 他是先在從事電視幕後編劇的工作,
直到做了一齣知名的影集『急診室的春天』讓她接觸到了醫院的緊湊, 生離死別 觸動了她在將近30歲的時候轉去念醫學院
並且在還沒正式執業的時候, 毅然決然地透過捐贈精子的方式懷上自己想要的孩子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除了作者Lori本身的故事之外也穿插了幾個她諮商的案例, 還有她自己再找心理師諮商的分享
案例有
1. 約翰--覺得身邊充斥著白痴, 隨時都在接電話, 說諮商師就像是他付錢養的雞,不懂為什麼老婆總是找他碴
2. 茱莉--大學教授, 新婚渡完蜜月後發現得了癌症還是想要自己孩子
3. 夏綠蒂--因家庭關係, 成年後常常陷入不正常關係及有酗酒問題的年輕女性
4. 莉塔-- 69歲時說自己70歲會去自殺, 有四個孩子卻關係疏遠, 有畫畫才華
這幾個案例裡面約翰跟茱莉最使我動容,
約翰的部分, 一開始看到Lori形容會覺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不可理喻的人, 講話超級沒有禮貌
Lori甚至有提到, 心理師其實可以拒絕接診, 如果覺得跟客人合不來的話
都想說如果是我可能早就拒絕了
不過會不會會想去諮商的人其實都會跟我們心中一班人會有的應對不一樣 所以他們才需要諮商?
Lori感覺是想要挑戰自己或是證明自己,一直很有耐心的試圖引導約翰 講出他內心最在意的事
終於在好幾個月之後, 約翰說出來了, 他曾經有個兒子 但是在他駕車的時候 不幸遇到不良駕駛 出車禍過世了
所以約翰從此封閉自己的情感 不哭 只有憤怒 只投入於工作
甚至後來有了第二個女兒 也不敢太開心 因為怕對不起自己的兒子
最後我看到約翰一直大哭的片段十分的動容 深埋了好幾年的心痛 終於釋放出來
讓我想到前陣子看的蘇西的世界這本書, 蘇西失蹤(過世)之後對於整個家庭的每個人生活及心理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要如何跟悲傷共存是很難的議題 暫時的逃避可能會有更大地backfire
茱莉的話, 從第二次癌症復發, 她從一個大學教授去做了超市的收銀員, 因為覺得跟客人的互動使自己開心
人家問為何要在生病的時候做這個工作, because why not?
當已經不知道自己剩多少時間的時候, 更能放手一搏 do whatever makes ourselves happy,do whatever is meaningful to ourselves
她原本還不放棄想要生小孩, 但流產兩次之後就沒有繼續了
裡面最讓我震撼的是茱莉對Lori說 她會嫉妒自己的老公 還可以健健康康地繼續活下去
原本他們都會一起去健身房運動 她的體力肌肉都比老公好 但後來漸漸不行了
這真的是非常真實的感受
就連她老公原本都超級正面的一直陪伴她整個療程 但是某天老公也崩潰說 能不能有一天沒有癌症??
多麽痛心的感受
他們原本都是彼此最堅定的守護者, 但是在持續癌症的壓力下, 聖人也會崩潰 心也會累
最後茱莉過世前一直說要幫老公找一個新的女朋友 看到此處眼匡濕了
無法跟相愛的人廝守終生 但一定還是希望最愛的人 以後還是持續幸福快樂 最後的祝福就是放手 心痛卻真實
另外兩個案例, 因為本身也是在比較不健康的家庭下成長,對於莉塔一直很想跟小孩彌補關係,覺得真的有可能嗎?
失職的父母真的會有檢討的能力嗎? 雖然莉塔是將近70歲了 搞不好是老年的反思
但遇到的長輩們 真的不太可能去諮商 還去檢討反省自己從前怎麼對待小孩的
或許是西方的文化比較開放
這本書把這些故事交錯著敘述 用類似小說的形式排比 我看起來是覺得有幾段有點冗言
不過書本的目的的確有達到
而且作者的書寫方式跟她在書中描寫自己的個性 其實蠻match的 隨心所欲 很感性
雖然自己是諮商師 但是也勇於揭露自己面對自己的感情 恐懼的逃避心態
從一開始失戀突然被甩 到自己去諮商一直不願意聽另一個諮商師的建言 自顧自的講自己的痛苦
讓人理解到諮商師也非聖人 就算懂的這麼多理論 面對自己的內心 還是會有盲點跟感性
是本看完蠻滿足的書!